您现在所在位置: PG电子·(中国)官方网站-PG电子 > 关于PG电子 > 发展历程
新中国农业、农村统计发展的历史沿革
更新时间:2024-06-03
本期讲述人:何焕炎,党员,高级统计师,国家统计局原农村经济统计司司长兼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总队长,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主持《第一次全国农业普查方案》设计,组织“农村统计一套表”方案的研究和实施工作。主持多项重大课题,主编《农村社会经济统计》《农业普查教材》等书目,发表论文10多篇。
1953年,我大学毕业分配到国家统计局工作。1953年到2005年,基本上都在从事农业、农村统计工作。下面我以亲身经历来谈谈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统计调查中发生的几件事。
第一次转型是从建国初期的农业生产统计到农业合作化后的农业经济统计。建国初期,统计部门建立了一套以反映农业生产条件和生产成果为主的农业生产统计体系。1952年,组织了农业总产值调查,包括植物栽培、动物饲养和副业生产。按1950年6月份价格和1952年9月份价格计算两套数字,并计算主要农产品商品量和非商品量所占比重等。
1953年,全国开始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广大农村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到1956年,基本上实现了农业合作化。国家统计局扩展了农业统计内容,建立了农业生产合作社收益分配统计,开展了农民家庭收支调查、农业生产合作社经济情况典型调查,布置了农产品成本调查,农业经济统计体系初步形成。
第二次转型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从农业合作化后的农业经济统计转为农村社会经济统计。调整和增加的基本内容包括农村劳动力使用情况等十个方面,反映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经济效益提高、产业结构调整,分配、消费、积累和精神文明建设情况。现行的农村社会经济统计调查内容和指标体系,纵向包括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积累以及文教卫生、乡村建设;横向包括农业、农村工业、农村建筑业、农村运输业、农村批零贸易业和其他服务行业,全面反映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条件、过程、成果和效益。
国家统计局于1955年1月颁发了1954年农民家计调查方案和进行农民家计调查工作的决定,要求采用抽样调查方法,开展1954年度农民家计调查工作。当时,调查户基本上是按照类型比例与机械抽样结合的原则抽选的,共计23个省(区、市)15432户,是我国首次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统一的抽样调查。1958年采用抽样调查方法进行了1957年农业生产合作社收益分配调查。1963年统一组织全国农产量抽样调查工作。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越来越多地使用抽样调查方法。
成立农产量调查队。1962年初,为搞准粮食、棉花等主要农产量数据,国家统计局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改进农产量调查统计工作的报告》和《关于成立全国农产量调查队的设想》,建议成立全国农产量调查队,并按照抽样调查的需要在各省、自治区成立农产量调查分队,国家统计局对各分队实行垂直领导,统一管理干部、编制和经费。经国务院批准,1962年末到1963年初,全国农产量调查总队和各省、自治区分队陆续成立。主要任务是:制定统一的抽样调查方案,组织全国农产量调查工作,提供全国农产量抽样调查数字,进行农村经济情况的调查研究。“”期间,统计系统垂直的管理体系受到影响,全国农产量调查队于1967年1月被撤销,终止了农产量抽样调查工作。
组建农村抽样调查队。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发展,农业产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各种形式的经济联合体和专业户日益增多,单纯依靠原来那种自上而下布置、层层上报的全面报表统计很难准确、及时地反映社会经济发展变化情况,迫切需要大力开展抽样调查,尽快建立农村抽样调查队。
1981年9月,国务院批转国家统计局《关于加强和改革统计工作的报告》,批准国家统计局建立农村抽样调查队,主要搞农村经济调查,农民家计调查和农产量调查,编制暂定为1600人。当时,国家统计局对调查队的人员编制和经费未做全国统一的管理,组织形式也未作统一的规定。
pg电子游戏官网
1983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统计局《关于加强农村统计工作等问题的报告》,同意将农村抽样调查队扩编到6100人,全部列为事业编制,由国家统计局统一管理,经费由中央财政拨付。农村抽样调查队实行三级建队:国家统计局设农村抽样调查总队,各省(区、市)设立农村抽样调查分队,全国抽中的县设抽样调查支队。各调查队受同级统计局和上级调查队双重领导,以上级调查队领导为主;干部、编制和经费,由国家统计局统一管理,分级负责。
实践证明,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受国家统计局直接领导,具有“反应快、数据准、受到的人为干扰少、可以取得丰富的来自基层的第一手资料”四大优势。
我于1994年退休以后,转到搞农业普查工作,受聘担任全国农业普查办公室专家组组长,主持了第一次全国农业普查方案的设计,具体负责农业普查的各项业务工作。第一次全国农业普查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统一时间、统一调查项目、统一填写方法,对所有调查单位进行调查与登记,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具有开创性的一次普查,为2006年、2016年的第二次和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打下了坚实基础。
设计农业普查方案。1995年,全国农业普查办公室设计出《第一次全国农业普查方案》。1996年3月,在广东省中山市进行综合试点,随后正式颁布实施。普查共设计了4张调查表、2张卡片,即“农村住户调查表”、“非农村住户类农业生产经营单位调查表”、“行政村调查表”、“乡镇调查表”和“非农乡镇企业基本情况卡片”、“农业用地卡片”。这次农业普查的内容,一是突破了农业行业普查的范围,反映了以农业为主体,农业、农村、农民“三位一体”的中国国情。二是以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指标为主,反映了农业普查的基本目的。三是对农业用地面积普查内容做了特殊处理,采用土地管理部门的土地变更调查数据。
正式实施普查。一是组织培训与宣传。全国选聘了724万名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共举办13.6万期培训班,广泛宣传、家喻户晓。二是开展现场登记。1997年1月开展入户登记,对全国2亿多农户、35万多个非住户类农业生产单位、74万多个行政村、4万3000多个乡镇,以及140万个乡镇企业进行逐个盘点、查点和填报,逐表逐项进行了审查和互查。
数据处理与成果应用。一是普查数据采用了光电录入的方式进行处理,大大提高了录入质量。二是普查资料的开发与利用。通过公报、新闻发布会、数据库、互联网、出版物等多种形式提供资料,编印了《农业普查资料综合提要》,撰写了简明分析资料,撰写大量研究报告。